柿子惹祸!65岁大妈胃里长出“石头阵”

来自: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间:2024-10-14

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多学科联合,成功从一大妈胃里取出4枚3厘米大小的“石头”!

65岁的王女士早上空腹食用一个柿子后,胃部突发胀痛,服用胃药亦未见效,且出现持续呕吐和腹泻症状。家人见此情形,立即带王女士前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消化内科就诊。

经全腹部CT平扫检查,发现其小肠梗阻位于回肠远端,且梗阻处及胃腔内存在异常“肿块”,形态呈蜂窝状并伴有斑驳气体影,高度疑似“胃石症”。

面对王女士的病情,医院迅速组织放射科、消化内科及普外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讨论。经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CT影像表现,专家团队一致认为王女士的小肠梗阻是由空腹食用柿子后形成的胃柿石所致。

鉴于病情紧急且保守治疗存在局限性,医院决定立即施行急诊外科手术方案。

术前,消化内科副主任叶颖剑在胃镜下精准评估了胃内结石的大小及数量,为手术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赵云带领医疗团队,成功从王女士的胃及回肠远端取出了4颗3厘米左右的胃石。

当天下午,王女士感觉胃里轻松许多,疼痛也减轻了。

什么是胃柿石?

胃石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结石之一,其形成与柿子等食物中的鞣质成分密切相关。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鞣酸蛋白与柿子中果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块,就会形成所谓的“胃柿石”。

胃柿石会引起哪些不适?

胃柿石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型在大量吃柿子后半小时即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型为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不适。

小的胃柿石可随着胃肠蠕动经由粪便排出体外,但一些大的胃柿石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在胃石的刺激下,可造成胃溃疡、胃出血、肠梗阻、穿孔、感染等情况。

健康食用柿子,预防胃柿石

1.不要在空腹、饮酒后吃柿子。

2.不要吃大量柿子,每次吃一两个最好。

3.不要吃柿子皮,尤其不能吃生涩的柿子。

4.不要与高钙、高蛋白的食物(如蟹、鱼、虾、牛奶、鸡蛋)一同进食。

5.尽量吃脱涩后的柿子,经过脱涩处理的柿子鞣酸含量降低,同时柿子中的鞣酸大多数集中在皮上,所以在吃柿子时最好剥皮后再吃。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结石的风险,还可以改善柿子的口感。

6.另外,柿子含糖,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柿子含有单宁物质,容易与铁质结合,从而妨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所以,贫血患者应少吃。老人及小孩、有胃肠道疾病及手术史的人,因胃肠道功能差,较正常人更容易形成胃石,也一定要少吃。